最新动态About us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民族建筑资讯 |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肖厚忠:形成合力,继续站在民居学术研究的前沿
添加时间:2019-10-21  

 

“当前,有很多对民居研究的有利条件,民居学术研究最好的机遇已来临。我相信,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将继续凝聚更多热爱民居的专家、学者和机构,克服浮躁,平心静气,用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创新的工作和大胆的实践,创造更多的中国民居研究新成果”。10月18日,在2019第24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肖厚忠在致辞中表示。
    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和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有资源。肖厚忠指出,“文化自信”为民居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不仅要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下去,还要发扬光大,使之体现出中国民居研究的特色”。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肖厚忠致辞

据专家估计,中国如要达到稳定的66%城镇化率,还需要十五年左右的时间,而我国的乡村振兴按照确定的2022年、2035年、2050年三个阶段目标,这期间应做到城乡互补、协同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未来乡村建设、民居建设等还有很多方面需要研究。肖厚忠强调,“中国未来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民居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基础, 未来的民居研究至少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个体与群体的系统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等方向上下功夫,建立具有中国民居文化特征的理论体系”。

      除了借鉴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乡村振兴的研究成果和案例,近几十年来,单德启、陆元鼎、李先逵、陈震东、朱良文、楼庆西等一批大师,在民居的理论研究、技术研究、营造文化研究等方面达到了中国民居学术水平新高度,其研究思路已不再固守于单学科研究的纯粹性,而是倾向于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和集成研究。研究领域也从建筑学范围扩展到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美学等多个学科,展开跨学科交叉研究,涉及到文化领域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肖厚忠认为,“过去四十年的研究积累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实践,为未来民居的研究方向、理论体系、工作方法和技术支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十余年来,在诸多民居专家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下,中国民居建筑学术会议所取得的成果使我们充分认识了中国民居建筑文化的深刻含义,引领我们不断探求不同地域民居建筑设计方向的新线索,对我国建筑历史、城乡一体化、聚落发展、传统建筑及文化传承、建筑技术等领域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所属的重要分支机构之一,多年来,民居建筑专委会团结和组织了众多的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科学的民居建筑研究体系等方面,为我国建筑行业,特别是民居建筑及其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肖厚忠强调,“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在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这个平台上能交流、汲取更多营养,为保持和推动中国民居学术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

▲大会主席台

 

▲大会现场

2019第24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同主办,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和厚石建筑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承办,于10月17-20日在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召开。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肖厚忠、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陆琦、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周国庆教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大威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杨东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永旭、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朱彭及三百余名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专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熊本省立大学環境共生学科教授柴田祐、德国图宾根大学中世纪考古学系教授Heinrich Härke、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Irina A. Arzhantseva和筑波大学日本教授、日本建筑史学会编辑委员藤川昌树等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对传统民居(聚落)的深层价值及对当下城乡建设的启示意义,因应生产、生活方式变迁的当代民居的发展与流变问题,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学术成果,为新时期中国民居建筑保护利用研究水平的提升和中华优秀建筑文化传承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