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关键词: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官方网站、中国民族建筑、传统建筑、民族建筑文化
全国服务热线:010-63261502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010-63261502
电话:
010-63261502
邮箱:
minjianhui1995@163.com
地址: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6号汉威国际广场3区5号楼3层
风采展示About us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采展示
藏彝走廊的缩影——石棉县尔苏、木雅藏族堡子建筑
添加时间:2021-01-18  


石棉县位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北段,四川西南部,雅安南部。夹在横断山系两大山脉即邛崃山脉与大雪山脉之间。大渡河从县境流过。气候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气候,具有冬春干旱无严寒、夏秋多雨无酷热的特点。这一区域以峻岭深谷、山地崎岖为其显著特征。

县境内尔苏、木雅藏族传统村落最具特色,被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称为“藏彝走廊的缩影”和“民族文化研究的活化石”。现存较为完整的村落有蟹螺堡子、猛种堡子、木耳堡子、俄足堡子。

(一)猛种堡子

猛种堡子位于石棉县蟹螺乡猛种村二组猛种山山腰上,为木雅藏族堡子。距离石棉县城25km东经102°10′02.5″,北纬29°13′56.2″,海拔:1822.1m,分布范围约2.2万m2。现居住有48户约300余人,为省定贫困村。堡子依山而建,海拔1700m。其核心保护区占地面积为1.1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2.56公顷,环境协调区占地面积276.32公顷。原属清代松林地土司所辖“四十八堡”的“上八堡”之一。堡子整体保存非常完好,大体顺坡呈北南布局,分为上、下、左、右四堡。堡子内有藏式碉房建筑47座,现存清代时期修建的民居建筑8座。碉房为单檐歇山式顶,穿斗式结构,青石板屋面,为二至四层建筑,均为木石结构,墙体用稍加修整的石片或石块砌成,墙体中含有与墙面宽度一样的长条木板作墙筋。建筑平面多数为长方形,少数为曲尺形。木雅藏族一年一度的民俗活动“晒佛节”在此地举行。

   

(二)木耳堡子

木耳堡子位于石棉县蟹螺乡猛种村一组木耳山山腰上,为木雅藏族堡子。东经102°10′58.2″,北纬29°13′58.6″,海拔:1813.3m,分布范围约1.1万m2。形成于明代中期,清时为松林地土司所辖“四十八堡”之一,现居住有36余户约260余人,为省定贫困村。核心保护区面积为0.91公顷,建设控制地带占地面积1.32公顷,环境协调区占地面积301.26公顷。堡子整体保存非常完好,整个堡子居民房全为藏式碉房,现存清代时期修建民居建筑6座。碉房为单檐歇山式顶,穿斗式结构,青石板屋面,为二至四层建筑,均为木石结构,墙体用稍加修整的石片或石块砌成,墙体中含有与墙面宽度一样的长条木板作墙筋。建筑平面多数为长方形。

(三)蟹螺堡子

 蟹螺堡子位于石棉县蟹螺乡江坝村五组江坝沟西侧山坡上,为尔苏藏族堡子。东经102°14′57.0″,北纬29°12′07.8″,海拔:1697.7m;保护范围约8.2万m2。原属清代松林地土司所辖“四十八堡”的“下八堡”之一。堡子整体保存完好,有54户人家,近280人。南高北低,三面环山。整个堡子居民房为藏式碉房,单檐歇山式顶,穿斗式结构,小青瓦或青石板屋面,为二至四层建筑,均为木石结构,墙体用稍加修整的石片或石块砌成,墙体中含有与墙面宽度一样的长条木板作墙筋。建筑平面多数为长方形,少数为曲尺形。房屋朝向一般是朝东、朝北,不朝南。堡子后山为此地尔苏藏族祭祀祖先的神山,每年农历八月初九至十二之间,都要上山祭拜,该祭祀活动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俄足堡子

俄足堡子位于石棉县蟹螺藏族乡俄足村,距离石棉县城30km。堡子在清代时期形成规模,原属清代松林地土司所辖“四十八堡”之一,修建于俄足山腰上,为木雅藏族聚集地。整个堡子全为藏式碉房,为典型汉藏文化交融的产物。碉房为石木结构,单檐歇山式顶,穿斗式结构,青石板屋面的二至四层建筑,墙体用稍加修整的当地石片或石块砌成,墙体中含有与墙面宽度一样的长条木板作墙筋。建筑平面多数为长方形,少数为曲尺形。房屋朝向一般是朝东、朝北,不朝南。目前还保存有清代时期修建碉房10余座。

堡子内的建筑错落有致,加之处于大山深处,显得古朴神秘而富含韵味,被称为“云中仙堡”。堡子是整个大渡河流域乃至整个凉山、甘孜地区还完整保留有木雅藏族传统建筑和文化为数不多的村落,不仅记录着这一带木雅藏族的发展史,而且记录着四川茶马古道——川滇线(石棉段)和松林地土司历史的诸多信息,是了解和研究木雅藏族文化和汉藏结合区域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历史、社会、科学价值。

(石棉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