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About us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视点
杂谈空间本质与人居建筑
添加时间:2023-05-31  


文/马扎•索南周扎

空间是建筑的核心,某种程度上,相关建筑的学问,就是谋求空间、空间体系的认知探索与行为实践。而就建筑空间的认识来说,不仅仅是我们显而易见的建筑空间本身,更关联广泛的时空问题,深邃的意识精神等问题。从青藏高原地域文化的视角,以青藏高原传统文化的底蕴,延伸五明文化体系中关于工巧建筑学问的内涵,关联东西方哲学中关于时空的思想。青藏本土建筑研究中的空间问题颇具特色,也成为青藏地域建筑创作的重要思想根源和本土精神。

一、时间与空间

从根本来说,时间和空间是一体两面。空间是时间的物显,时间在生命的历程中,得以逐渐拓展和彰显空间的存在。没有时间,空间不得以拓展。没有空间,时间不得以延续。而其中,我们会发现,生命是最关键的契机,也是奇迹的元启,是从无到有的元启。佛道和理论物理学都有相关论见。

二、空间与意识

人类的意识,让人类有了感知时空的能力。也可以说时空就是意识作为物质对镜的存在证据,其二者是辩证统一、有机整体的,其中有其生态。唯物以存在的视角,唯心以意识的视角,都在论述一个关系,那就是“我”和“世界”的关系。空间是什么?是存在的某种边界,就像尼采所说的目之所及之处,广义地说也是思之所及之处,如此构成了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

三、从微尘到宇宙

在“世界”的构成中,可知和可述的最大、最外空间就是“宇宙”。可知和可述的最小空间,就是试验物理学说的“粒子”,或佛教所说的“微尘”。而边界是否有界?微尘是否有极?仍未可知!而无论是“宇宙”还是“微尘”,最前沿的物理学研究可以证明其实是一回事。如果你了解物理学解释全息投影的原理就会明白这一点。(全息的最基本单元承载全息整体的所有信息、结构和机制)我们知道,佛教同样有微尘和大千世界关系的理论,当然这种理论是载托于宗教的哲学。以上这些,仅仅是我们的器官可以感知,我们的思维逻辑可以理解的空间。除此,理论物理学和佛教理论,都在尝试阐述,超越人的感知能力、认知逻辑的不同纬度空间的存在,比如:虫洞、地狱、中阴、平行空间等等。似乎,我们没有办法触及宇宙或意识的边界和元点。而我认为,边界和元点其实是一回事。这一点和数学研究的最新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四、“我”与世界

另一方面,对“我”的细微思辨,会涉及“我”的有无问题。也就是,“我”到底有没有意义?以“我”为基础认识的“世界”,到底意义何在的问题?佛教得到的最终的答案是,“我”的谬见和“有”的虚无。这是什么逻辑?简单的说,建立在不健全的人的感知基础上的认识的不彻底性、迷惑性、虚假性。佛教以洞见这一点为觉悟。而最新的科学研究也在逐步揭示宇宙的根本就是能量和能量转换的呈现,而并不是我们常说的宇宙本身,那仅仅是表现而已。这世界的实质就是某种弦颤宇宙规律机制,恰好被人感知,并谓之世界。这如同,面对一个内涵着大量能量的气泡,我们纠结于气泡的外在色性,却忽视了气泡内的能量,这是人类意识的局限性。

五、青藏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建筑空间观

总结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空间的研究离不开时间,而时空的研究离不开“我”。继而要研究建筑空间,更要以此为哲学基础。从青藏传统文化的理解看,建筑空间,不同于宇宙中或地球上本有自在的空间。建筑空间是人工空间,是靠工巧实现的人工空间。这个空间是混沌的、不完善的,而他又以完美为目标。这个人工空间追求完美的标杆本质上就是坛城。这是青藏传统文化对建筑空间艺术的审美理想和空间功能的价值目标,讲究的是和谐、幸福、永续。所以,坛城在佛教的语境中,就是佛菩萨居住的地方。从现实的视角,坛城实质上就是人居环境的“乌托邦”。所以,青藏高原本土建筑的研究,以空间为视角,是很有特色的,不同于其他文明的解释。另外,有一点很特别,在青藏高原的五明文化体系中,藏医也研究空间。藏医关注人体体腔的空间,研究体腔空间中生命机制的吐纳、平衡、和谐。藏医三因理论和主要的四种治疗手段,其实就是三种平衡持续机制和四种调节保养手段,保证生命肌体可持续运转的理论研究和健康实践。

青藏高原本土建筑的空间理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理论实质也与此理论相通。所以,青藏本土建筑师要以坛城为精神审美和绿色可持续的理想和目标,不断建构和谐人居、生态人居、乃至如同神居之所的生态文明性人居。而我们平常关注的青藏本土建筑外在的文化性研究固然重要,但不是根本。青藏本土建筑的艺术性也基于此理解和实践,这与我们从现代艺术理论理解青藏本土建筑有一些区别,区别在于见地的高度不同,青藏本土建筑的艺术性更注重物之艺技之外的东西。因为有了人的精神性的强调,建筑空间才有可能作用于人心,而艺术就是关于心灵的东西。在藏族传统宗教建筑遗产的保护设计中,这一点至关重要。形式模仿和技术沿袭只是基本的东西。

(本文作者:马扎•索南周扎,藏族,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青藏高原地域民族建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式建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秘书长,住建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专家,中国建筑学会民居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政协第十三届青海省委员会委员、教科卫体专委会副主任,青海民族大学青藏极地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客座教授,现任拉萨市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青藏极地建筑研究中心主任。2006年他创立我国第一所立足藏区,专门致力于藏、蒙、羌等西部地域民族建筑学科研究、设计咨询、项目施工为一体的综合机构-明轮藏建,其设计作品类型涉及宗教、文旅、公建、酒店、历史街区、遗产保护、特色小镇等,遍布五省区涉藏区域、内蒙古以及海内外广大地区,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近年来,他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民委、住建部等部委课题、省区级课题十余项;曾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分会先进工作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