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9日,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与中共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委员会、昌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由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多家单位协办的“茶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青藏高原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座谈会”在北京举办。会议邀请到来自国家部委、地方政府、高校及科研机构的30余位领导与专家学者。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民委原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丹珠昂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顾问张柏,国家民委办公厅原主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长李春林等出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传统村落保护处一级调研员卫琳,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处长李红林,昌都市政协副主席图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米次、市政府副秘书长曲拥措姆、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副书记、局长仲鹏春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致辞上,李春林会长强调,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其保护利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西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柏顾问指出,要统筹推进茶马古道沿线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形成“点—线—面”立体格局;卫琳调研员表示,住建部将持续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秘书长马扎·索南周扎作主旨报告时提出,茶马古道作为历史上促进多民族交融互鉴的“文化运河”,更应成为新时代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纽带。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丹珠昂奔教授从国家战略高度,强调要统筹推进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工作;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大师结合灾后重建经验,指出文旅融合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青海省社科院院长索端智分享了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经验。
会议达成五点共识:一是茶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载体;二是古道见证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三是在新时代,古道将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地;四是沿线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需要系统性保护;五是整体保护利用将促进青藏高原地区高质量发展。
昌都市副市长米次表示,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昌都将积极推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区域协同发展。会议建议,未来要以建设茶马古道国家文化公园为目标,构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生态示范地”,探索“古道沿线乡村振兴与经济带协同发展”新模式。
此次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茶马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工作进入新阶段。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将通过跨区域、跨部门协作,让茶马古道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据悉,自 2015 年起,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持续在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民族地区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尤其聚焦茶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的资源调查、价值挖掘和保护申报工作。截至目前,研究会已完成茶马古道沿线5省区、43个县近400个古村落的普查工作。其中,2023年至2024年,研究会重点对茶马古道沿线传统村落(川藏段)83个具备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条件的古村落进行了详细调研考察,并完成了申报材料编制工作。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