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中国民族建筑》176期
P. 54
也参差不齐,难以体现古建精品风韵。 中国民族建筑
由于创新性的民族建筑或明显增加造价,除了政府规划打造的民族风格的地标建筑外,其他建筑的 论中国民族建筑的发展
建设方很难有动力发展民族风格建筑。
保护和发展民族建筑,也就是保证“中华特色人居环
境和民族魂根”的历史延续。推动民族建筑的持续发展,
是中国建筑人的历史使命、民族使命和国家使命。实现民
族建筑的持续发展,可通过纳入国家文化战略、深入系统
挖掘价值、理论体系建立完善、构造工艺研发创新、复合
民建人才培养、规划松绑设计合作、现代民建产业培育七
个方面进行组织推动。
(1)纳入国家文化战略
未来国际竞争的胜负取决于科技的竞争、文化的竞争。
相较于文学、绘画、文艺作品等文化载体,民族建筑对于民
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体现最为充分。广受年轻人喜爱的影视
作品,高水平特效能够展现科技,但在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
关于民族建筑发展的
力方面远逊于建筑。而且,建筑本身就能够把绘画、雕刻等
若干建议 文化载体融为一体。因此发展民族建筑对于提高我国未来的
文化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深入系统挖掘价值,完善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
在名城保护方面上无论是组织架构、管
理机制、实施方法、项目案例和管理体
25 25
系,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城市与城市之间,
机构与机构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进行
交流,取长补短,联合攻关,携手共赢。
2. 前期定位的重要性
新时代下,需要搭设一个非常有意
义的研究合作、定位共享的大平台进行
前期定位,目前普遍存在“重规划、轻
策划”的现象,我们认为如果说规划是
为古城保护发展设计框架,那么策划则
是为古城保护发展注入灵魂,生成血肉。
目前,大多数规划文本装帧精美,却通
篇都是背景分析、资源优势、区位条件、
开发布局等空泛的文字,没有能够将文
苏州平江路
化脉落、古城资源、民风民俗进行深度
挖掘、提炼,从而形成独具地方主题特
象,这往往会带来实际效果的偏面性。 城市的历史积淀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历 色的历史文化并于城市发展相融合,特
最近我们把江苏十三个国家历史文化 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迎来新一轮契机。 别是规划文本上往往缺少关于古城保护
名城联动为基点为探索,开展了一系类 以苏州为例,苏州历史文化资源丰 发展的定位、实施路径研究、建设营造、
的活动也取得不一样的成果。 富,共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10 个,省 运营管理、及资本运作等方面内容。所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据统计 级历史文化名镇 8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 以我们提出重在定位,就是要在策划定
约有 2000 多个古城镇遍及全国。国家 村 5 个 ;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10 处, 位时通过谋划、创意和论证,充分考虑
历史文化名城 135 个,名镇 312 个,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5 处 ;全国重点 古城现有条件和发展趋势,通过顶层设
名村 487 个,其中江苏省国家历史文 文保单位(包括世界文化遗产)43 处, 计,提出具有巨大价值的目标又可落地
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资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世界文化 执行的最佳方案的活动。我们定位策划
丰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3 个(南京市、 遗产)27 处。最近苏州又取得了是世 是系统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战略思想的体
无锡市、宜兴市、徐州市、常州市、苏 界典范遗产城市称号。 现,同时也是战略、策略、理念、经验、
州市、常熟市、南通市、淮安市、扬州市、 所以如何以江苏省 13 个历史文化 市场、前瞻、格局、创意的集大成者。
镇江市、泰州市、高邮市),为全国第一。 名城为基础“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用好”值得我们研究,我们江苏在名城 三、三个研究层次
各地政府对城镇化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 保护方面有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并具有一
从单一保护,把历史当作负担,以及寻找 些成熟的名城保护思路和做法,比较突 我们作为社会力量参与研究,是
各自发展的特色角度,纷纷开始讲究把 出的有南京、扬州、镇江等,这些城市 基于这样的脉络来体现出历史文化名
48 / www.naio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