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中国民族建筑》176期
P. 56
也参差不齐,难以体现古建精品风韵。 中国民族建筑
由于创新性的民族建筑或明显增加造价,除了政府规划打造的民族风格的地标建筑外,其他建筑的 论中国民族建筑的发展
建设方很难有动力发展民族风格建筑。
保护和发展民族建筑,也就是保证“中华特色人居环
境和民族魂根”的历史延续。推动民族建筑的持续发展,
是中国建筑人的历史使命、民族使命和国家使命。实现民
族建筑的持续发展,可通过纳入国家文化战略、深入系统
挖掘价值、理论体系建立完善、构造工艺研发创新、复合
民建人才培养、规划松绑设计合作、现代民建产业培育七
个方面进行组织推动。
(1)纳入国家文化战略
未来国际竞争的胜负取决于科技的竞争、文化的竞争。
相较于文学、绘画、文艺作品等文化载体,民族建筑对于民
族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体现最为充分。广受年轻人喜爱的影视
作品,高水平特效能够展现科技,但在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
关于民族建筑发展的
力方面远逊于建筑。而且,建筑本身就能够把绘画、雕刻等
若干建议 文化载体融为一体。因此发展民族建筑对于提高我国未来的
文化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深入系统挖掘价值,完善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
视,越来越清楚,要求越来越高。在确 影响,以及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差异。利 至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化发展
定了我们研究目标和方向后,下面就是 用古城核心优势来带动发展、指导建设 对立起来了。每每碰到历史文化名城保
怎么样进行研究和建设。 25 25 显然力度不足。很多地方还是把老城区 护的问题,他们总是先让城市规划做一
仔细分析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现 改造作为一个负担。而在简单的土地开 个规划方案,然后召集一些专家开个会
状,多年来在各级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关 发上比较容易做到,因此相当一部分古 讨论一下,就作为实施的主要方案。然
心下,在保护历史上不同程度的都做了 城镇被搁在一边,容后人“处理”,多 后再召集一些人搭个班子,就操作起来
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树立 年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街、古 了。这样的结果,难免使方案成为一般
了较好的城市影响。最近苏州市又取得 建筑发展模式有所改善。能建设的空间 城市建设项目,不能把“历史文化名城
了是世界典范遗产城市称号。 都发展了,剩下了还有不少亟待修缮的 保护”看成是一个具有非常内涵和多元
但还有一部分的历史文化名城在 古城老街古宅。对大部分有价值和特点 因素,牵涉到历史文化及建筑形态和社
保护与发展上相对落后。这么多年过去 的老建筑进行了局部维护,但不成规 会影响的一个系统复杂的课题。
了,在周边道路环境、市政设施都有了 模,不成体系,自生自灭状态还存在很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我
很大的改善和提升情况下,但古城上街 多。因此对比中央提出的城市更新要高 们应以什么形态和现代化城市发展结
道还是那样的街,建筑还是那样的建 标准、严要求来看,我们的工作还存在 合起来,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博物
筑。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与我们飞 较大可以提升的空间。 馆,而是一个有生命的历史载体,成为
速发展的城市化速度相对滞后。充分反 城市功能的一个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
映出保护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因 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 护不仅具有系统性,更具有完整性,所
此一些地区都面临着进一步的发展定 发展的注意要点 以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和片面化。
位和目标方向问题。 我们要对历史负责,更要对未来
尤其是在当前城镇化建设发展中, (一)保护和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系 负责。是要把“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
如何看待古城的核心价值一块远远不 统工程 一个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和精华,又有
够。由于受到经济规模、速度、后劲的 有一些人把“保护”简单化,甚 一个城市功能体的“历史文化名城”。
◎ 宏观层面 :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
空间形态保护 ◎ 中观层面 :编制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措施
◎ 微观层面 :城市设计解决建筑空间问题
◎ 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研究
保护传承 功能业绩更新 ◎ 梳理文脉 , 提炼特制文化元素
创新发展 ◎ 围绕彰显历史文化内涵 , 更新功能业态
◎ 功能业态项目与空间形态保护融合
◎ 运河航运以及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环境生态提升 ◎ 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
◎ 人居环境满足健康宜居
50 / www.naioc.org.cn